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当代的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随着我国国际传播的主战场由国内转向海外,如何传播中国、展示中国、塑造中国?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已然成为当今外语教育的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民在、建设、改革中创造的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文学类课程推进课程建设,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如何将中华文化有机融入高校外语教学,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尤为重要和迫切的议题。
我们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十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深化互利共赢合作,推动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发展,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内涵不断丰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希望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被世界了解。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外语学科应有的时代担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精神内核,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外语教学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是一种双文化交际能力,既包括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又包括能用外语准确而恰当地输出中华文化,应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共生,推动世界文明的蓬勃发展。将中华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直接关系国家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高校外语教学不应只注重语言的工具性,把语言本身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也不应只关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忽视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厚此薄彼。外语教学必须兼顾中西文化,在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树立学生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形成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同时,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是学生的引路人,是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是外语教学成功履行新时代使命的关键。教师应有意识地夯实中华文化基础,注重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提升,通过自学、研讨、参加培训等方式,系统掌握中华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且收集和学习对应的译文书籍和资料,提高用外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以便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向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知识。
目前高校外语教材内容仍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为主,这也是造成“中华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原因,学生没有意识和能力有效地用外语传播中华文化。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应优化教材内容,提高中华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包括国家立场的统一意识、治国理政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的自强精神、解决矛盾的中庸之道、个人理想的“修齐治平”。文化是近代以来,形成于中国党民进行、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实践中的思想理论和价值信念,是一种以红色为底色、以永葆初心使命为价值底色的先进文化形态,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发展动力,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的文化。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应当有机融入外语教材中,这样才能真正把外语教学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破解“中华文化失语”的难题。
长期以来,高校外语课堂教学或重学轻用,沿袭精读教学传统,以精讲课文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语言使用,或重用轻学,组织任务型的外语交际活动,但往往只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不关注新语言知识的习得,难以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向学生输入有关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用外语“能说会道”的能力。因此,高校外语教学应克服“学用分离”的弊端,注重培养语言产出能力,让接受性技能为产出性技能服务,即让听读技能服务于说写技能。教师应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赋予学生以特定的身份,在特定的场合中传播某一具体的中华文化理念。例如在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话题,讲述其文化内涵以及在当代中国环保政策中的体现,或以“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为主旨,在联合国青年论坛上发表演讲,介绍自古至今中国对待他国文化包容和友好的态度以及外交策略,或让学生为外国友人担任导游,介绍省博物馆中有名的历史文物,或让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中龙的意象,在网络回帖中解释龙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同时,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以听或读为媒介,向学生输入对应的语言文化知识,让学生习得新知识后,在对应的情境中加以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且能用外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对学生而言,课堂练习更像是纸上谈兵,始终缺少了真实的体验感。高校应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营造传播中华文化氛围。一方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例如,高校可开展中华文化术语翻译大赛,激励学生熟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外传播时的准确译文。可以举办“用外语说中国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向世界介绍中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鼓励学生拍摄短视频,以大学生喜欢的媒体形式在网络上为中华文化发声。还可以在与国外学校的交流活动中设置文化沙龙的环节,在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中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充分尊重他国文明的前提下,以对方看得懂、听得进的方式讲述中华文化。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璀璨的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国智慧,代表了中国声音。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让世界认识中国,更是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力量。高校外语教学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机融入中华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外语学习者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华文明、传播中国思想、阐释中国自身定位及与世界的关系。让世界看见中国、听到中国、读懂中国,是当代外语人的使命所在。
2024年9月19日,云南省文山市小马厂城市田园综合体内,5000亩梯田水稻金黄满溢,农机轰鸣,穿梭其间加速秋收。
“干,才是马列主义!” 中国石油大学暑期实践追寻铁人精神 “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喊出的铮铮誓言,激励着中国石油大学学子追寻铁人精神迈出坚实脚步。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