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语无用论”引发了人们大量的讨论,各种声音纷至沓来。面对时代之变、技术之变,外语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全新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破解?
11月11日,在2023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杨丹做了题为《大国语言战略,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挑战与变革》的主旨报告,结合经济学的框架,从需求、供给、市场、战略等几个角度,尝试分析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应有的变革的方向。
关于需求的变革,杨丹认为,主要的变革是从“为考而学”变为“为用而学”。任何行业的产生都是社会需求的响应,外语行业也同样如此。外语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应观察形势、掌握形势、科学谋划好外语学科未来的发展。
外语教育要从单一的语言教学转变为培养高水平的“三通”人才上来。杨丹认为“三通”是从外语通到外国通,学一门外语不仅要做到语言精通,还要对语言所代表的国家和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二是从外语通到领域通,不仅语言娴熟,而且在相应的领域也要达到专业的高度。三是从外语通到全球通,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还应该对全球事务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包括全球竞争中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即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我们都需要一大批的“三通”人才。
近期,“外语无用论”引发了人们大量的讨论,有的观点认为“国家强大了,不需要外语热了”“世界太乱了,学了外语可能用不上”,针对上述观点,杨丹认为,这是从需求侧对外语教育的误解,其原因是对时代背景的了解、理解还不够深入。过去几十年,中国向世界学习需要外语,未来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发声,影响世界,更需要外语,用各个国家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国际形势严峻,就更需要外语人才,语种的数量和人才的数量需求也越来越大。
关于供给的变革,杨丹认为,应从标准化的培养转变到个性化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主要采用标准化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重要的优势。统一大纲、教材、师徒传承、基本质量得到保障,效率也比较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劣势也逐渐的显现。因此,要及时灵活的响应不同的学习需求,这里就离不开最近比较火热的Chat-GPT,目前深层次的人工智能确实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颠覆式的变革。跟AI学外语,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响应,有可能重塑外语学习生态和组织形态。
有一些人认为,“有了人工智能就不用再认真学外语了,或者即使学了外语,也不用去外语院校了”。对此,杨丹表示,人工智能是外语学校的助推剂,而非替代者,应该以人机协同为特征,推动语言的教育,语言与智能的共同发展,重点培养前面说到的“三通”人才,语言大模型也能够有所贡献。所以201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成立了语言智能实验室,正在研究外语界对语言大模型的使用指南,如何使用Chat-GPT,同时也在探索外语学习教育的专用的GPT。
关于市场的变革,杨丹认为,应从语言教育转变为语言服务,教育本身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就高等教育而言,我们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已经很大,但目前的特点是大语种人才扎堆,小语种人才很少,当前的语言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困境,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第二个方面是就业困难,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信号不明,供需无法匹配,供给缺乏弹性。我们只提供了语言教育,没有提供供需对接的方案,存在着时间、质量、方式、规格不匹配的问题。杨丹表示,“我们在积极的探索,建设全球语言服务平台,由发改委立项,汇聚需求、整合供给、信息对称、供需对接,实现5A服务,就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学习任何语言或者需要任何的语言服务,都可以负担。从语言教育、语言研究、语言服务和语言保护四个方面,提供供需的精准对接,打造公益性、开放性的平台,为全球各个行业发展提供语言赋能。”
关于战略的变革,杨丹认为,语言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与国家的构建息息相关,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支撑,也是巩固强国地位的重要基石,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国家语言战略关乎国家语言能力,需要顶层设计和国家意志,离不开外语教育的全方位的支撑。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语言战略对、全球发展、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着现实意义。
目前,全球有60多所外语类的高校,外语类大学正处于关键的变革期,杨丹认为有三条路径可以考虑:一个是更人文。探究语言更底层的逻辑;第二个是更科技,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深挖语言智能;三是更战略,更加积极的融入国家战略,三者之间如果同时兼备,那就是战略叠加最好的结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