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科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大量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努力提升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习总指出:“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提供新动力。”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突破地理限制、跨越文化差异、促进融合发展的全球性、开放式的合作共赢平台,帮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就需要实现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而要做到这一些,其前提和基础是语言的互通,因为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 多种国家通用语言和 200 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缺口很大,急需培养一大批精通沿线国家语言、能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决定》指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要秉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理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持续提升学科专业内涵。大力发展非通用语种专业及新兴专业,支持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淘汰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急需外语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决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化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需要强化与国外人民的交往交流,而这都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懂外语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需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奋力开拓,创造条件,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持续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好建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的外语学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人文底蕴深厚、专业能力突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决定》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就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外语人才,这为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高校外语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持续凝练学科专业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培养出更多能够担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有效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使命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历史发展进入21世纪的二十年代,国际社会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难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习主席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具有全球影响的“三大倡议”,是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三根坚固的柱石。《决定》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践行“三大全球倡议”需要语言的全面赋能。落实“三大全球倡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我国新时代高校教育外语新的历史使命,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中华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职业道德品行等素质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担负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必须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遵循外语教育的内在规律,回归人文教育的本质,适应当代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主动适应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需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学科专业调整为手段,构建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构建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培养出更多能够为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全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的高水平外语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系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别委托重大项目“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研究”(23LLMLA001)阶段性成果)